主条目: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时期行政区划 1922年 1926年
南北议和后,清逊帝溥仪于1912年2月正式退位,中华民国获得统治中国的法统,并继承全部清朝领土,新的中央政府——北京临时政府组建。次年(1913年)1月8日,新政府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县行政官厅组织令》(以下统称“划一令”),5月又公布《省官制》、《道官制》、《县官制》,将清代的直隶州、直隶厅及州、厅全部改编为“县”,府全部废除,确立了省、道、县三级行政区制度[2]。
民国三年(1914年)1月,大总统袁世凯批准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在全国范围内,对重复县名进行了大调整。8月28日,北洋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置了93个“道”,分为繁要缺、边要缺、繁缺、边缺、要缺、简缺共6类三个等级。其中“繁要缺”是驻扎在省会的首道,地方形势紧要,政务繁杂的道;“边要缺”是地处边陲,形势紧要的道;“繁缺”是辖县较多、财政情况良好的道;“边缺”是边境地区或重要行政据点;“要缺”是境内辖有重要商埠的道;“简缺”是辖县较少、事务较简、财政情况不佳的道。京兆地方及稍后设置的东省特别行政区,因政区特殊,均未设道。又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特别行政区因县级政区较少,均只各设1道。各省一般平均在3~4道,仅甘肃及黑龙江省最多,皆设置了7道。各道管辖县数,一般在10~30县之间,不过也存在了如黑龙江省黑河道辖3县(在设立其他设治局前),陕西省关中道辖40县以上的道的特殊例子。
因为道制的等级与发行行政经费的多寡有关,因此各省纷纷提出等级重新评估的要求,从民国三年(1914年)至四年(1915年)5月之间,内务部先后批准河南省河洛道、江苏省徐海道、广西省苍梧道及镇南道、吉林省依兰道的升等。同一时期内,江苏省淮扬道、浙江省瓯海道、黑龙江省绥兰道、广东省潮循道、山东省东临道的升等要求,因行政管辖区域不大,行政事务也不复杂,均被内务、财政两部驳回。在1年半内,有如此多的道因经费问题而请求升等,引起了北洋政府的注意。内务部及财政部于民国四年(1915年)6月经大总统批准,今后若无特别的情况,不再重新评估核办。
中华民国各省、道等级
省(区)
道名
等级
备注
1913年
1914年
其他年份
直隶省
渤海道
津海道
繁要缺,一等
范阳道
保定道
冀南道
大名道
要缺,二等
口北道
简缺,三等
奉天省
南路道
辽沈道
繁要缺,一等
东路道
东边道
边缺,二等
北路道
洮昌道
要缺,二等
西路道
民国二年(1913年)9月裁撤
中路道
吉林省
西南路道
吉长道
繁要缺,一等
西北路道
滨江道
东南路道
延吉道
边缺,二等
民国十年(1921年)9月升为一等
东北路道
依兰道
简缺,三等
民国四年(1915年)5月改为边缺、二等
黑龙江省
龙江道
繁要缺,一等
绥兰道
繁缺,二等
民国四年(1915年)9月升为一等
黑河道
边要缺,一等
呼伦道
民国十四年(1925年)呼伦贝尔自治政府撤销自治后设置
山东省
岱北道
济南道
繁要缺,一等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裁撤4道
岱南道
济宁道
要缺,二等
济西道
东临道
简缺,三等
胶东道
繁要缺,一等
济南道
不详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设置,民国十六年(1927年)8月北京政府承认,各道等级不详
东昌道
泰安道
武定道
德临道
淄青道
莱胶道
东海道
兖济道
琅琊道
曹濮道
河南省
豫东道
开封道
繁要缺,一等
豫北道
河北道
要缺,二等
豫西道
河洛道
简缺,三等
民国三年(1914年)11月改为繁缺,二等
豫南道
汝阳道
要缺,二等
山西省
中路道
冀宁道
繁要缺,一等
北路道
雁门道
简缺,三等
民国四年(1915年)7月改为要缺,二等
河东道
要缺,二等
江苏省
金陵道
繁要缺,一等
沪海道
民国三年(1914年)1月名上海道,5月改名
苏常道
淮扬道
繁缺,二等
徐州道
徐海道
要缺,二等
民国三年(1914年)11月改为繁要缺,一等
安徽省
安庆道
繁要缺,一等
芜湖道
繁缺,二等
淮泗道
江西省
豫章道
繁要缺,一等
庐陵道
简缺,三等
赣南道
要缺,二等
赣北道
浔阳道
民国五年(1916年)2月升为一等
福建省
东路道
闽海道
繁要缺,一等
南路道
厦门道
西路道
汀漳道
要缺,二等
北路道
建安道
简缺,三等
浙江省
钱塘道
繁要缺,一等
会稽道
金华道
简缺,三等
瓯海道
繁缺,二等
湖北省
鄂东道
江汉道
繁要缺,一等
鄂北道
襄阳道
要缺,二等
鄂西道
荆南道
荆宜道
民国十年(1921年)8月改名并缩小管辖区域
施鹤道
民国十年(1921年)8月析荆南道设置
湖南省
湘江道
繁要缺,一等
衡永彬桂道
衡阳道
繁缺,二等
武陵道
要缺,二等
辰沅永靖道
辰沅道
陕西省
中道道
关中道
繁要缺,一等
陕南道
汉中道
要缺,二等
陕北道
榆林道
边缺,二等
陕西道
陕东道
甘肃省
兰山道
繁要缺,一等
陇南道
渭川道
要缺,二等
陇东道
泾原道
简缺,三等
朔方道
宁夏道
海江道
西宁道
边缺,三等
河西道
甘凉道
边关道
安肃道
简缺,三等
新疆省
镇迪道
迪化道
繁要缺,一等
伊犁道
边缺,二等
阿克苏道
简缺,三等
喀什噶尔道
边要缺,一等
塔城道
民国五年(1916年)12月塔尔巴哈台区域并入改置
阿山道
民国八年(1919年)6月阿尔泰区域并入改置
焉耆道
边缺 三等
民国九年(1920年)4月设置
和阗道
边缺,三等
四川省
川西道
西川道
繁要缺,一等
川东道
东川道
上川南道
建昌道
要缺,二等
下川南道
永宁道
简缺,三等
民国四年(1915年)3月改为二等
川北道
嘉陵道
要缺,二等
边东道
民国三年(1914年)划入川边特别区,废
边西道
广东省
粤海道
繁要缺,一等
岭南道
简缺,三等
潮循道
繁缺,二等
高雷道
琼崖道
边要缺,一等
钦廉道
边缺,二等
广西省
邕南道
南宁道
繁要缺,一等
郁江道
苍梧道
简缺,三等
民国四年(1915年)1月改为繁缺、二等
漓江道
桂林道
要缺,二等
柳江道
简缺,三等
田南道
镇南道
边缺,三等
民国四年(1915年)1月改为边要缺,一等
云南省
滇中道
繁要缺,一等
临开广道
蒙自道
边缺,二等
滇南道
普洱道
简缺,三等
滇西道
腾越道
边缺,二等
贵州省
黔中道
繁要缺,一等
黔东道
镇远道
要缺,二等
黔西道
贵西道
简缺,三等
热河特别区
热河道
繁要缺,一等
绥远特别区
绥远道
察哈尔特别区
兴和道
边缺,二等
民国二年(1913年)8月升为一等
川边特别区
川边道
繁要缺,一等
民国五年(1916年)1月设置